视频链接:向阳而生—中国光伏电站的苍穹视角
2025年7月28日,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以下简称“绿色江南”)、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IPE”)、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主办,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苏州市光伏产业协会、苏高新绿普惠碳中和促进中心、苏高新碳中和国际研究院协办的“2025光伏绿色供应链研讨会”在苏州顺利举行。现场有来自政府部门、光伏行业专家、光伏企业、NGO、公众等重要嘉宾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论坛现场合影照片
研讨会开始,首先由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原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贾峰先生,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YIST)主任、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主任沈辉博士分别进行了致辞。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原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贾峰先生首先强调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链,在国际新能源转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指出,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快,可再生能源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也成为重塑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在“双碳”战略引领下,光伏行业要勇于变革,以更高的透明度、更严的标准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供应链体系,真正实现从“绿色制造”向“绿色价值”的跃升。
贾峰主任致辞
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YIST)主任、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主任沈辉博士在致辞中呼吁构建政府引导、产业协同的创新生态,各级政府和产业环节联合共同破解光伏产业发展瓶颈。他强调,中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以技术突破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升级。面对全球能源转型浪潮,沈辉博士指出,光伏企业需把握"双碳" 战略机遇,在高效电池技术、智能运维、绿电替代等领域持续突破。
沈辉博士介绍,YIST 自 2022 年 7 月筹建以来,已在航空航天光伏电源、光伏检测标定体系、PV School 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三年,中心将还将延伸光伏新材料研发、应用场景拓展及产业孵化,目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中国版夫琅禾费研究所",为行业提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技术支撑。
沈辉博士致辞
在“政策驱动与全球趋势”环节,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李丹带来了《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目标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展望》的主题分享。她指出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结构重塑已成为全球共识,而光伏作为最具规模化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形式,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扮演主力角色。而目前可再生能源市场和产业链竞争日趋激烈,光伏行业要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加强供应链管理等途径提升自身竞争力,为全球能源转型、迈向碳中和贡献力量。
李丹秘书长分享现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阳平坚主任围绕着《让绿色能源变得更绿》进行了分享。他指出,根据新近发布的《中国省级双碳指数2022—2024年度评价报告》,发现在多重压力叠加的复杂形势下,中国绿色低碳行动展现强大韧性。为实现能源转型目标,可再生能源持续高歌猛进,但其累积生态环境影响、退役技术和政策储备不足等隐忧需加强防范。同时,还需基于“从摇篮到坟墓”理念,从原材料开采、生产制造到建设运营及报废回收,全程落实生态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光伏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光伏企业碳足迹和环境影响。
阳平坚主任分享现场
绿色江南方应君主任与IPE马军主任共同发布了《2025光伏企业绿色低碳评价报告》,从第三方专业视角出发,对当前中国光伏企业在绿色供应链、气候行动方面的进展与挑战进行了系统评估与深入剖析。
方应君主任表示IPE和绿色江南共同开展光伏行业绿色供应链CITI和气候行动CATI评价,是为了推动光伏企业践行“绿色制造”,打造可持续供应链,合力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危机。虽然光伏企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成效显著,评价的55家企业中,40家(73%)披露可再生能源利用数据,但光伏企业碳排放量仍居高不下。44家企业披露自身运营碳排放量,总量约为1.0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此外,超过8成公开披露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10家企业公开披露将环境风险管控延伸到原材料供应商。近年来,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引起越来越多利益方的关注。本期评价,也关注了光伏企业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披露情况,结果显示晶澳科技、东方日升、阳光电源等11家从事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的企业,公开披露在电站的规划和选址时关注其是否位于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域,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而随着组件回收即将迎来高峰期,本期评价中涉及组件生产的31家企业中,16家企业披露了2024年开展的废旧组件回收工作。但组件回收正面临诸如回收利用产业链尚未形成 、回收与拆解技术尚不成熟等多重挑战。因此,他建议光伏企业需重视资源回收利用、生物多样性影响等关键议题,加快推进自身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绿色竞争力,推动光伏产业链绿色高质量发展。
方应君主任分享现场
马军主任首先分析了中国光伏装机突破十亿千瓦对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的重大意义,并介绍了IPE与绿色江南即将发布《2025中国光伏建设进展报告》。他提出发挥中国光伏行业巨大生产和研发潜力,破解绿色壁垒,需要继续推动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而这也是IPE和绿色江南持续开展光伏行业绿色供应链和企业气候行动表现的初衷。他介绍了一批头部光伏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成效,环境信披水平、供应链环境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均有提升,但光伏产业链脱碳和“绿色制造”仍有待加强。为此IPE、绿色江南倡议更多企业迈向零碳供应链,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马军主任分享现场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张立教授对评价报告进行了专业点评。张立教授表示,绿色供应链的进阶,既要靠企业自身的主动透明,也要依托第三方专业力量的推动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协同。阿拉善SEE将继续在信息共建、能力建设与监督赋能等方面,与行业同仁一道助力企业在绿色转型方面走深走实。
张立教授现场点评
随后,研讨会现场为2025光伏企业绿色供应链行动及气候行动TOP10企业进行了颁奖。
2025光伏绿色供应链行动TOP10颁奖仪式
2025光伏气候行动Top10颁奖仪式
在“光伏绿色供应链构建路径”环节,张立副会长还带来了《阿拉善SEE绿色供应链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分享。他指出,阿拉善SEE作为环保公益机构,目前聚焦的环保议题主要包括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等。在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方面,阿拉善SEE、万科、朗诗等共同发起“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旨在通过房地产商的绿色采购,推动和规范其上游供应商的环境表现提升,践行“不绿色,不采购”。未来,希望包括光伏等在内的更多行业践行绿色采购原则,推动产业链绿色转型,共同守护碧水蓝天。
张立副会长分享现场
在“光伏全产业链绿色供应链建设”环节,隆基可持续发展与ESG专家汪子阜先生做了《隆基绿能绿色可持续供应链建设实践》主题分享,深入解析了隆基绿能在“双碳”背景下推动上下游协同降碳、构建绿色价值链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机制。汪子阜指出,绿色供应链建设不是一个环节的“绿化”,而是覆盖产品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重构,企业需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回收等各环节嵌入绿色低碳理念与可持续管理。未来,隆基将继续以“开放协作”的姿态,与光伏行业和社会各界共同打造更加坚韧、高效、低碳的绿色制造生态,推动中国光伏加速迈向“零碳新高度”。
汪子阜先生分享现场
阳光电源作为全球领先的逆变器企业,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植企业战略,在绿色技术创新与低碳实践方面持续引领行业方向。阳光电源ESG管理部气候与碳管理经理陈亚丹以《阳光电源的气候战略和绿色供应链实践》为题,重点围绕企业近年来在ESG管理、气候战略、绿色供应链实践等方面进行分享。面对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调整与绿色治理规则日益趋严的趋势,阳光电源坚持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碳管理,建立起覆盖全价值链的绿色管理体系。她指出,绿色供应链不仅是企业内部运营优化的延伸,更是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价值生态的战略抓手。通过数字化平台、合作机制、能力培训等方式,阳光电源持续推动核心供应商提升环境绩效,打造更加透明、可持续、可复制的绿色生态协作体系。
陈亚丹经理分享现场
作为光伏新能源领域的标杆企业,阿特斯始终走在推动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的前沿。阿特斯中国区综合能源业务总经理章晓斌带来了《新型电力系统下企业绿色供应链打造》的主题分享,深入阐述了企业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打造零碳园区的有效路径。他指出,阿特斯绿色供应链规划已从设定目标,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等方面入手,通过优化供应商管理、推广低碳生产工艺和强化可再生能源使用,打造高效、低碳、可持续的光伏产业供应链体系,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助力创造更清洁的地球环境。
章晓斌总经理分享现场
随着“十四五”时期光伏装机大规模增长,我国已逐步进入光伏组件退役高峰期。加强组件回收与资源再利用,成为绿色供应链闭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次研讨会上,光伏回收行业的先行者——常州瑞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忠兴先生,带来了光伏回收企业的绿色实践分享。许忠兴先生指出,构建高效、规范、经济可行的回收处理体系,已成为保障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作为行业深耕者,瑞赛环保坚持“资源化、无害化、标准化”的原则,致力于打通光伏回收的“最后一公里”。许忠兴先生强调,未来组件回收不仅是环保责任,更是产业价值链再造的重要机遇。他呼吁产业各方加强协同联动,加快建立覆盖设计端、制造端与使用端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回收机制,让回收不只是“善后处理”,更是“绿色前提”。
许忠兴董事长分享现场
在“绿色金融赋能光伏绿色供应链”环节,宁波银行总行智慧水电气首席专家张鹏先生以《宁波银行赋能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题,重点分享宁波银行如何依托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信用修复、新媒体舆情、智慧水电气、ESG与碳关税等提供解决方案,赋能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作为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正日益成为推动绿色供应链升级的关键一环。
张鹏先生分享现场
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顾蓓蓓女士分享的主题是《绿能出海:创新金融工具赋能绿色供应链》。她指出,在全球三倍可再生能源目标的引领下,清洁能源投资全面加速,但资金流向在南北之间严重失衡,中国绿能出海正在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新兴市场新能源投融资的需求及挑战,她建议从混合融资、推动国际标准互认等方面创新金融工具,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此外,她建议企业通过完善绿能出海支持体系、搭建跨境绿色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强化新能源企业产业链的韧性与竞争力,为新兴市场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顾蓓蓓女士分享现场
圆桌探讨环节,由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高级经理张浩然担任主持,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原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贾峰先生,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ESG总监姚臣谌,IPE马军主任,阿特斯中国区综合能源业务总经理章晓斌担任嘉宾,围绕着“多元参与光伏绿链行动”主题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圆桌讨论环节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瞿晓铧博士为本次研讨会作闭幕总结。他表示,光伏绿色供应链建设,在行业现阶段“产能过剩”和“严重内卷”的大背景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打造绿色供应链,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使光伏产品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在全球碳关税壁垒下获得更高的碳足迹溢价。他还表示希望未来光伏产业不只是能源变革的参与者,更是引领者,以创新的路径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瞿晓铧博士线上总结
光之所及,未来已来。光伏产业不仅是能源变革的核心力量,更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引擎。在《巴黎协定》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光伏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全球能源转型与低碳竞赛的核心赛道。未来,随着各国政策力度加码和技术迭代加速,光伏将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发挥更加关键的支柱作用。
最后特别感谢300万微博大V@生态梦人对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
内容来源于:绿色江南微信公众号